易云锋 张海梅: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大广东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球发展大势,把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对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进行了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系统谋划,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广东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引领,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协同推进,持续优化区域创新资源布局,大力推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在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不断贡献“广东智慧”“广东力量”。然而对照科技强国建设的目标要求,目前广东还存在着原始创新和基础创新能力较弱、关键核心技术供给缺位、科技创新要素流动不畅、科研创新人才结构性短缺、技术创新成果支撑能力不强、重大创新力量布局失衡、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待提升等问题。奋进新征程,只有努力破除科技创新过程中的瓶颈障碍,主动顺应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等多领域相互交叉渗透、深度融合发展的趋势,才能牢牢掌握科技竞争的主动权。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广东科技创新的动力。一方面,从国家紧迫需要和长远发展需求出发,深入推进政府的创新管理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路径”,不断突出有为政府在谋划科技创新蓝图、组织实施重大创新项目、调配整合科技创新力量等方面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对标国际通行规则和借鉴全球创新型国家的先进做法,在科研成果转化、创新资源配置、创新项目管理、科技交流合作、创新成果评价、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性科技人才引育等领域加快推进与国际通行规则和全球标准的衔接,破除广东开放式创新面临的体制机制壁垒。
强化创新力量支撑,锻造广东科技创新的能力。第一,围绕广东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通过集聚全球科技力量加快推进一批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攻关,在战略必争领域补短板、强能力,努力突破“卡脖子”环节。第二,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辐射效应,提升广深港、广珠澳两大创新走廊对周边区域的创新带动能力,加快推动形成“两廊三极多节点”的区域创新格局,合理统筹区域创新力量和创新项目布局,不断强化全省创新布局的战略性、引领性、协同性。第三,依托“双区”建设和前海、横琴、南沙三大合作平台,加快推进粤港澳科技创新要素跨境便利流动试点,强化跨区域、跨国界的重大技术协同攻关,大力夯实广东创新能力基础。第四,加快优化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等“国字号”创新平台和全省大科学装置的资源共享机制,不断汇聚全球顶尖研究团队和高端创新项目,努力提升广东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发源地的能力。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提升广东科技创新的活力。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打破阻碍科技创新资源流动和创新成果转化的堵点、痛点、难点,围绕科技创新布局,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契机,加快培育多层次、开放性的人才市场、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国内统一大市场的超大规模优势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另一方面,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不断完善保护创新、鼓励创新的法律体系和普惠性政策,加快构建开放共享的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创新要素服务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本土战略性科技人才培养,推动形成尊重人才、关心人才、服务人才的人文环境,围绕创新驱动,加快构建起“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权保护+金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为推动我国跻身全球创新型国家前列,全省科研工作者要胸怀科技创新这一“国之大者”,坚持科技创新的“四个面向”,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不断以高水平创新创造来改变生活、引领发展。
作者分别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副教授、教授
本文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2021-2022年度项目(项目编号:XYYB202110-XYZD202204);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2021年度课题(项目编号:2021GZYB07)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2023年3月13日第A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