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校声音

钮则圳 周峰:谱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时代华章

时间:2022-10-28 15:20:3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字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一直重视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相通,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解决时代之问,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脉络,谱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继续发展的壮丽篇章,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奠定重要基础。

  培元固本:坚持不懈地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放眼历史,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璀璨、举世瞩目的文明,更涵养了马克思主义赖以扎根生长的文化沃土。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推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强调自强不息、刚健进取、求真务实、经邦济世的担当入世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实践性品格深深地相融相通。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而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的“根”与“魂”,也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更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好、弘扬好。中华民族古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昭示出伟大民族的使命自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秉承了这一天下情怀,自觉倡导马克思主义的人类立场,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合理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历史车轮驶向光明的前途,为世界历史奏响了来自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强音。

  守正创新:推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但不容否认的是,仅仅依靠中华传统文化自身,还难以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究其原因,在于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制约,其理论效力往往难以承受新时代新问题的考验,因而不能僵化地对其照搬照套;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细致甄别,尤其需要守正——坚持以强大、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且在此基础上创新——对传统文化加以创造性地扬弃,使之与时代接轨,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相融通、相协调。例如,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以民为本、重视民心向背的政治文化传统。这种传统虽然在封建社会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就其本质而言是以封建统治者为立论的中心,为政治注入人伦的温情,以功利性的劝说使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君与臣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得以被广泛承认和接受,实质目的在于为君主专制服务,维护君主专制的长治久安。

  与之不同,新实际、新征程、新时代,早已对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以“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阐述敬民利民的执政理念,多次援引中华元典中的“夙夜在公”,强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人民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传承了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让人民获得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旨归。价值立场的先进性决定了理论立场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正是创造性地继承了本民族文化中重视民心、民意、民力的精神因子,激活传统文化的思想活力,同时正确认识并克服了其中不平等、功利性的历史局限,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使人民性成为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底色。

  开创未来: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不是要“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提炼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深厚的文化滋养推动理论创新,为推动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丰富的理论内容,为开创人类文明新道路提供积极要素,为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中华民族素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多元文化观以及和谐平等的发展观。先秦时期,儒家也通过对比“王道”与“霸道”两种政治模式指出,依靠武力强权与文化霸权者终究不能得人心,只有站在正义立场、真正为天下的稳定与发展谋福祉,才能赢得最广泛的拥护与支持。客观地看,传统文化中的上述价值理念尚且停留在解决古代中国内部各诸侯国或各个思想流派之间纷争的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则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宏大视野看待世界历史与国际局势,全面深入地发展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镜鉴,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在理解彼此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求同存异,求得共同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管世界如何变化,中国始终坚定构建互利合作格局,承担国际责任义务,而不是以邻为壑、损人利己。这些无不昭示出中国提供给世界的不是以扩张与掠夺来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以殖民与霸权来干涉他国内政与垄断他国市场、以利用他国来发展自己的资本主义发展方式,而是秉持和平、绿色、共赢理念,可以避免西方国家种种缺陷,可以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因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不断发展,进而形成并发展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获得了新的时代价值与生命活力。培元固本、守正创新、开创未来是紧密相连、有机结合的整体,不仅内含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更体现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时代实践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根本指导,自觉赓续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脉,以守正创新的态度、以“两创”方针激活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新的风采。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的进程中,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统厚度与历史深度,不断铸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辉煌。

(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羊城青年学人课题“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新时代岭南文化的演进提升路径研究”(2021GZQN1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文岭南》第128期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