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强 龙剑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指出,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是对西方生态现代化的超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动力,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核心,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支撑,以完善和实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保障,以多元主体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基础。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把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把美丽中国作为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之一。这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高度重视,充分表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也是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因此,我们要把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动力。而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满足(生态需要的满足)必须通过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来实现。生态产品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自然界直接提供的满足人类生态需要的产品,例如阳光、空气、淡水。二是借助于自然力量,通过人类劳动实践对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而产生的满足人类生态需要的产品。因此,生态产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自然界提供的生态产品,简称纯自然品;二是通过人类劳动作用于自然界而产生的生态产品,简称人工—自然品。生态需要的满足依赖于社会生产过程的四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也就是说,满足生态需要的路径就是生产生态产品,公平分配生态产品,交换和消费生态产品。要实现这条路径,我们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满足生态需要的生产方式、分配方式、交换方式和消费方式,即采用清洁生产、公平分配、绿色交换和生态消费。
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传统发展模式的特征是单向线性发展模式,即沿着“资源→产品→废物”单向发展,具有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特点。绿色低碳发展是以“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为准则,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其整个生产过程是闭环的,末端产生的废物作为前端的原料。因此,其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或极少产生废物,具有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自循环、无公害的特点。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关键是要发展绿色技术,因而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大力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2019年4月15日,我国发布了《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主要从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创新主体、导向机制、转化应用、创新环境、国际合作和组织实施等方面对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提出了指导意见。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正确的社会意识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因此,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有助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论断,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保障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要以完善和实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的终身追责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认真贯彻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要针对决策、执行、监管中的责任,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情形。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肃追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重视、加强领导,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和政府有关监管部门要各尽其责、形成合力。一旦发现需要追责的情形,必须追责到底,决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这表明,要落实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终身追责制使领导干部产生压力,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二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犹如指挥棒,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成绩必须要建立在生态环境指标良好的基础上。三是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组织修订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在环境保护、环境监管、环境执法上添了一些硬招。以法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构建多元主体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2020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作出全面部署。《意见》指出,健全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要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明确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责任,开展目标评价考核,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健全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要依法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推进生产服务绿色化,提高治污能力和水平,公开环境治理信息;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要强化社会监督,发挥各类社会团体作用,提高公民环保素养;健全环境治理监管体系,要完善监管体制。
[本文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重大课题“双碳目标实现机制与路径研究”(XYZD202104)阶段性成果]
(蓝强,广东省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双碳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龙剑兴,广东财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2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