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峰:奋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很多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和文化大省。文化产业已成为广东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约占全国文化产业总量的1/7,自2002年以来连续18年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文化强省建设呈现出新气象。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广东未来五年在文化建设上要使“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更加协调,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的重要讲话精神,再结合2021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文化强省建设方面的布局安排,广东未来五年必须要坚定文化自信,发挥历史主体能动性,做出科学的战略安排与创新实践。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工作制度体系,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建设和用好网络学习平台。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加强高品质文化供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进一步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推出更多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
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文体设施的使用率和服务水平。要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着力完善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创新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机制。支持和鼓励公益性文化活动和艺术普及教育活动的开展,满足人民群众培养文化艺术爱好、提升文化艺术鉴赏水平的需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让体育锻炼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丰富公共文化的多层次供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新业态集群,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规律、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提升文化创新创造能力,加强文艺创作引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打造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精品力作。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完善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制度,健全引导新型文化业态健康发展机制。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建设更富有影响力、吸引力、辐射力、塑造力的文化新地标,推进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文化企业和文化消费模式,打造数字文化引领地、文化创意新高地、文旅融合示范地。尤其是在未来15年,要全力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岭南文化大数据体系,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做优做强4K/8K影视、数字出版、网络视听、动漫游戏、数字文化装备制造等,前瞻布局智慧广电、智慧出版、电竞、直播短视频、云游戏、云音乐、云演艺等引领全国的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
建设更富有凝聚力与认同力的粤港澳“人文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共建“人文湾区”,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凝聚粤港澳大湾区民众的思想共识、增强文化认同,提升文化对大湾区建设的精神引领力。
粤港澳三地在地理上同属岭南区域,其族群上基本以岭南土著越族和中原的南迁人口混杂发展而成,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三地人民血脉相连、同宗同族的特点。三地人民千百年来共同生活于以岭南文化为根基的社会生活圈,地域相近、习性相通,具有深厚的地缘、亲缘、史缘关系。岭南文化蕴藏着深厚的岭南历史文化资源,凝聚着丰富的思想精华,潜移默化地持续影响岭南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因此,岭南文化底蕴深厚的广东,在新时代要通过对岭南文化创新发展引领大湾区的文化发展,以湾区人文精神消除三地因文化价值差异造成的掣肘,引领和推动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
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总体布局中,要通过盘活岭南文化资源,引领粤港澳三地文化融合发展,通过文化市场的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在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中,形成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新格局。要抓住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两个合作区的共同建设中,通过岭南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画出人文湾区建设最大的同心圆。
传承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力量
岭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全球华人的重要精神纽带和桥梁。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大力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发展红色文化,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感染力。
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融入中华文化大美。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激发民间传承传统文化的动力和活力,推进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体现保护与转化、挖掘与发展、历史与现实、传统与时尚、艺术与生活、审美与创意的有机统一。强化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统筹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健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保护体系,依托动漫、游戏、数字媒体、创意设计等文化新业态,开发、激活广东丰富的岭南文化资源,使岭南文化具有更加丰富多彩的现代表现形式。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嫁接、IP原创与再造,孵化广东本土文化创意品牌。鼓励和吸引更多的青年加入经济双创与文化双创相融合的力量方阵,展现岭南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发展、创新的蓬勃活力与欣欣气象。
在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我们要在岭南文化精神遗产与理论遗产的挖掘、整理、研究、传播中,建立富有岭南特色的学术研究与话语体系,为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应有的文明力量。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重大研究专项“历史发展规律与大势研究”(GD22ZDZ01-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主任、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