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校声音

赵祥:建设先行示范区要强化核心引擎功能

时间:2019-12-16 11:00:14 来源:本网原创稿 【字体: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19-12-16

图片说明

  在经济领域,深圳要在粤港澳大湾区整体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率先攀上价值链高端,并通过产业链辐射拉动其他地区的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其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的引领作用。要发挥好这一核心引擎功能,深圳除了要率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之外,还需要强化与其他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协作,在大湾区内形成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要求,深圳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机遇,增强核心引擎功能。这意味着深圳要通过先行示范区的建设,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尤其是在经济领域,深圳要在粤港澳大湾区整体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率先攀上价值链高端,并通过产业链的前后向和旁侧关联辐射拉动其他地区的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其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的引领作用。要发挥好这一核心引擎功能,深圳除了要率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之外,还需要强化与其他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协作,在大湾区内形成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核心城市在产业结构优化中通常发挥源头作用

  大城市规模较大,是多元服务和创新中心,这使得核心城市在产业结构优化中通常发挥了源头作用,它可以通过服务和创新辐射带动整个城市群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相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大城市多样化的市场环境更有利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助于提高制造业的效率,对区域产业升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本身就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结果,只有一个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以后,才会形成对专业化服务的庞大市场需求,生产性服务业才能发展起来;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制造业生产过程的迂回程度和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促进的正向累计循环发展效应。

  同时,大城市在技术创新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决定技术创新的首要因素是人力资本,一个城市的人力资本水平决定了其创造、吸收和使用新技术的能力。大城市多样化的产业环境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人口集中度意味着更多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机会,多样化的教育与文化基础设施意味着更多的学习便利,因此大城市的人力资本水平不仅普遍较高,还表现出一种自我强化的趋势。此外,大城市多样化的环境对于孵化新产业和复杂技术也更为有效。初创企业往往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它们只能通过小规模的生产以进行试错,这时大城市多样化的细分市场需求环境就十分重要。而当企业孵化成功后,它们将迁往专业化的小城市进行标准化的批量生产,在那里它们可以更好地利用专业化外部经济的好处。

  近年来,深圳以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为代表的产业新动能发育很快,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企业技术创新活跃,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核心引擎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产业融合是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城市不是孤立存在的,通过要素和产品的流动,不同规模的城市相互联系形成了城市群。由于城市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城市中经济活动的类型、质量和效率会受到其周围城市的影响。一般而言,标准化制造业在小城市具有比较优势,而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大城市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在大小城市之间实现功能分工和产业融合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功能分工和产业融合在空间上又会受到一定地理范围的限制。不同产业和价值链环节之间存在联动效应,这种联动效应主要基于产业间和产业内高度的投入产出联系,正是因为这种联系的存在,地理邻近性十分重要。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空间距离有限,它们之间的功能分工与融合强化了产业间与产业内的联动效应,有助于推进城市群整体产业升级。

  此外,要想真正使大城市成为创新中心,也需要在大小城市之间推进基于分工与合作的产业融合。这是因为,当大城市中的经济活动集聚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非贸易品价格上升、拥挤等外部不经济的存在,将使更多的资源耗费在土地租金、通勤等非生产领域,导致创新所获得的资源支撑下降,最终将不利于创新活动。因此,从各国的经验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基本上都出现了制造业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的现象,以降低城市拥挤所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效应,促进更多的资源用于生产性领域。实际上基于部门和功能的专业化,大小城市在不同产业部门以及价值链不同环节实现错位分布与融合是城市群实现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创新产业融合机制是强化深圳核心引擎功能的必然选择

  深圳要想发挥好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核心引擎的功能,就要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积极探索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实现跨区域的产业融合发展。

  一要构建产业发展规划协调机制。要从大湾区整体出发进行各市产业发展规划的统一编制,明确各市产业定位和功能分工,促使各市产业规划相互衔接、相互协调,从政策上形成错位竞争、协调发展的格局。

  二要加强大湾区内跨地区产业链的整合。区域产业升级也是区域内部产业网络结构动态演变的过程,体现为产业价值链的不断延伸。在当前我国面临国际竞争形势日益复杂的情况下,构建完善的国内产业价值链十分重要,未来大湾区产业价值链延伸的重点在于深化产业链纵向专业化分工程度,完善产业的国内价值链。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推动以核心城市为龙头的产业链跨区整合。

  三要建立要素协调配置机制。在通过规划协调确定了各地区的产业定位和分工以后,就要通过要素协调配置机制为各地区产业发展提供要素支撑。例如,在土地要素供给上,要发挥土地要素对产业的引导作用,土地指标要与城市人口和经济集中度相匹配,引导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

  四要探索建立政府绩效联合评价考核机制。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探索建立政绩联合评价考核机制。为了减小地方政府官员过于追求任期内本地政绩目标的负面影响,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整体产业升级,今后有必要适当减少对各市经济发展指标的考核,适当增加对大湾区整体产业发展指标的考核,将大湾区整体产业发展情况纳入对各市的考核中,以破解影响大湾区整体产业发展水平的“辖区”政绩观和“任期”政绩观的制约。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管理学部主任、教授

转自:《南方日报》(2019年12月16日第A14版)content_7838508.htm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