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松 李贺巾:扎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明确要求要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日前召开的中央社会工作会议也强调,扎实做好凝聚服务群众工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近年来,广东全面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建立健全“1+6+N”工作体系(“1”指综治中心,“6”指综合网格及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等基层政法力量和“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等信息化支撑平台,“N”指其他综治力量),坚持立足预防、立足调解、立足法治、立足基层,做实镇村风险排查,就地化解矛盾,强化诉源治理,促进讲信修睦,推动深圳、梅州、东莞等市经验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取得了初步成效。
广东推进“1+6+N”工作体系建设的主要举措与成效
自2023年以来,广东坚持问题导向,从实体枢纽、机制衔接、风险排查、信息平台等方面推进“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不断夯实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基础,力图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
强化综治中心实体枢纽。一是实行“一把手”挂帅,推行各镇(街道、园区)综治中心主任由党(工)委书记担任,重塑组织架构、优化运行机制。二是推动综治中心整合网格中心、信访超市等各类基层社会治理平台,实现“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三是落实“五室一厅”镇街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标准,按照“随驻+派驻+常驻”模式,推动基层政法力量和社会力量入驻综治中心,实现“一站式”化解矛盾纠纷。
优化多元解纷机制衔接。一方面,探索推动多部门“联合接访、联合调处、联合帮扶”,健全“诉调对接”“访调对接”“检调对接”“警调对接”衔接机制,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和大众化生活化民间调解相互衔接、协调联动机制。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群团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纽带作用,发挥群众自治平台基础作用,发挥本土传统文化带动作用,创新多元解纷路径。
细化网格前端风险排查。一方面统筹考虑“人、地、事、物、组织”等治理要素,通过“精细分格”提高综合网格覆盖能力和排查效果。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组建专兼职网格员队伍,动员党员干部、人大代表、社区民警、社工、志愿者等充实网格员队伍,吸纳外卖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壮大“流动网格员”队伍,不断夯实网格前端的风险摸排、就地处置能力。
深化信息平台科技支撑。一是推广应用“粤平安”云平台,汇入公安、司法、教育等多个行业部门及各地市基础数据,筑牢基层治理数字底座。二是深化“一网统管”,对各类治理事件智能识别、研判、匹配、分派和跟踪督办,实现各类社会治理事件闭环流转。三是开发综合网格管理、群众诉求解决和综合态势展示三大应用,不断完善精准治理、洞察风险、服务民生的大数据应用场景。
自推进“1+6+N”工作体系建设以来,广东在完善矛盾隐患排查预警机制、增强矛盾纠纷联合调处能力、夯实矛盾纠纷源头防范基础、整合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平台和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推动“1+6+N”工作体系持续完善
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1+6+N”工作体系运行背后也面临着比较复杂的整合与融合问题,从“物理整合”向“有机融合”转化的过程中仍面临不少障碍,主要表现在:
其一,统合意识观念转变有待加强。“1+6+N”工作体系推进过程中存在着统合观念淡薄的难题。一方面,职能部门参与统合的意愿和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职能部门统合缺乏制度化和可持续性。公、检、法、司等部门具有不同的业务属性和业务范畴,制度化不足带来部门之间的配合出现不顺畅、不持续问题。
其二,综治中心工作统筹能力有待提升。综治中心是“1+6+N”工作体系的平台阵地和空间支撑,其规范化水平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在顶层设计上,缺乏从微观角度规定各职能部门如何进驻综治中心、进驻中心后如何开展工作的标准化规则与流程。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各地综治中心建设的具体做法仍不统一,地区之间的建设情况不平衡、科学化程度不高。
其三,矛盾化解多部门协同机制有待完善。职能部门协同化解矛盾的规章制度与引导多元力量介入机制尤其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综治中心大都能够妥善地整合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力量,但多元社会力量尚缺乏进驻综治中心的工作机制和有效路径,导致“1+6+N”工作体系的协同的运行和分工配合仍不够顺畅。
其四,网格员能力素质有待增强。一方面,网格员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网格员的多元身份有待厘清。由于各地市经费、编制等方面的限制,全面推行专职网格员建设有难度,大多数网格员是由村居两委兼任,其多重身份定位导致工作内容与专业知识出现明显张力,约束网格员化解社会矛盾能力的提升。
其五,数字平台多点开花有待整合。数字平台是“1+6+N”工作体系得以运行的润滑剂,然而,运行过程仍存在数据共享、使用便利等方面的不足。横向上数字平台的数据面临较大整合困难,导致信息孤岛、信息藩篱、信息烟囱等现象层出不穷。纵向上,市、县、乡、村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数字平台,各层面的数据信息共享面临比较大的现实障碍。
进一步深化“1+6+N”工作体系建设路径思考
一是要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部门合作机制。完善省市县三级“1+6+N”工作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和党委领导下的府院联动机制。建议各地市从机构编制、经费等入手改革创新,强力推进综治中心专职工作人员增量提质。鼓励探索党委领导下的成员单位合作平台建设,征集制度化、高效能的合作建设案例,向全省推广先进典型。
二是要分类推进镇街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全面提高镇街综治中心工作统筹能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与标准化规范建设并重原则,根据地区经济状况、人口规模、人口结构、矛盾纠纷量、信访量、社会治安复杂度等指标,区分一类地区、二类地区、三类地区编制镇街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方案,构建全省镇街综治中心分类规范提质行动“一盘棋”格局。全面提高镇街综治中心运行能力,构建清晰高效的镇街综治中心线下和线上协同流转处置流程。
三是要落细八大机制建设,推动“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标准化。大力强化机制建设,各镇街综治中心要落实落细首问负责制度、分流交办机制、吹哨报到机制、群防共治机制、会商研判机制、监测预警机制、评价督导机制、敏感信息快报机制八大机制建设,推进标准化“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
四是要打造综合网格管理服务团队,全面提升综合网格员队伍专业能力。分类优化专、兼职网格员配置,逐步提升专职网格员在网格员队伍中的比例,增强基层风险排查力量和能力。开展专职网格员职业化政策体系研究,探索成立省级线上网格学院,开展省级年度十佳百优专职网格员(集体)评选等活动,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爱护网格员的氛围。
五是要孵化培育“N”力量,建设高质量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完善现存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平台和机制,强化党组织对群团、村居等的领导,吸纳引入社工、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力量,吸收法律咨询、心理服务、社会帮扶等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工作,不断提升“N”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形成专业力量引领下的新时代群防共治格局。
六是要深化“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推广应用,促进各级各类平台衔接整合。加大投入建强省级层面社会治理的本地数据库,依法依规向各地市开放,尤其对承担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的政法委部门线口开放。引入、开发和推广协同工具和平台,驱动地方各级各类信息平台与“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共享信息。引导各市县依托“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开展各具特色的集约化、场景化社会治理小程序研发和应用,形成广东智慧社会治理的平台集群。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规划2024年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专项委托项目“深化‘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GD24XFZ16)的阶段性成果及广州软件学院2023年校级科研项目“以区域协调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立项编号:KY2023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温松: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研究基地研究员,李贺巾:广州软件学院讲师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