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校声音

郑超华 冼艳梅 李稼惠: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文化“硬”动能

时间:2025-01-03 17:06:58 来源:《南方》杂志 【字体:

  文化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撑和思想保证,是相比较于经济总量、科技实力、军事力量等要素组成“硬实力”的极其重要的一种“软实力”。然而,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在某种条件下,也能转变为“硬实力”,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向前发展。其内在逻辑就在于,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必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文化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02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期间明确提出“新质生产力”,并在多个重大场合深刻阐述新质生产力的实质内涵和实践要求。当前,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营造创新文化、质量文化、先进文化、绿色文化,助推新质生产力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大力培育和营造契合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新的实践需要有新的文化予以引导和支撑,同样,创新实践也需要创新文化的引导和支撑。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特点就是“创新”。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作为经济社会实践发展的新动力形态,需要创新文化来引领其发展方向、支撑其发展势能。

  在智能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文化的作用空前突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市场主体,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抢占先机、站稳脚跟,通过不断创新这一确定性应对一切未知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当前,我国正经历一场新的生产力的伟大变革,需要在全社会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一个追求创新、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浓厚文化氛围。要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尝试、鼓励冒尖,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深化科技、人才、经济等领域体制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大力培育创新文化,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着力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契合的新型生产关系和创新文化,使“创新”这一特点更加鲜明。

  大力培育和营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质量文化”

  质量就是生命。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要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的焦点聚点。质量文化是一个组织在长期活动中所形成的质量理念、质量意识、质量精神、质量价值观等的总和,是该组织得以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支撑。早在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提出:“将质量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质量公益宣传,提高全社会质量、诚信、责任意识,丰富质量文化内涵,促进质量文化传承发展。”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强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质量文化建设,“到2035年,质量强国建设基础更加牢固,先进质量文化蔚然成风,质量和品牌综合实力达到更高水平”。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引发质量理念、机制、实践的深刻变革,必然带来质量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质优”,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样需要质量文化来支撑。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我国质量水平的提高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质量发展基础还不够坚实。新质生产力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发展需要质量文化来增添动能。要加快质量文化建设,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质量意识,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企业组织提升产品质量,在创新基础上用先进技术创造出质量过硬、品质优良的产品,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高端化,提高经济社会效益。聚焦先进质量文化体系建设,强化质量人才队伍培育,加强全社会质量文化宣传和教育,提升全民质量素养,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质量文化建设,鼓励创作体现质量文化特色的影视和文学作品,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质量文化环境。

  大力培育和营造匹配新质生产力的“先进文化”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力是先进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先进文化是先进生产力的精神支撑。先进文化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揭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文化,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滤选下来的智慧结晶和精神指引。一方面,先进生产力对先进文化具有决定性作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不论在哪个国家,“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普遍的学术繁荣一样,也是经济高涨的结果。经济发展对这些领域也具有最终的至上权力,这在我看来是确定无疑的”。另一方面,先进文化对先进生产力的形成发展具有强有力的反作用,这已成为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所证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范畴。

  新质生产力是新的先进生产力,是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力量。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与发展,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和向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丰厚养分,在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是代表时代进步潮流、反映人民美好生活期盼、具有正向价值作用的先进文化质态。要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教育,以科学理论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引路指向,以正确舆论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凝心聚力,以先进文化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培根铸魂。

  大力培育和营造融洽新质生产力的“绿色文化”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理念注重的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十部分专题论述“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摆在重要位置。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普及,绿色文化建设也提上重要日程。绿色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兴文化。绿色文化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正面的引导作用,它既赋能新质生产力以绿色驱动力、绿色加速器,又引领新质生产力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互融共生。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绿色文化的浸润和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关联,从另一层面也揭示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进绿色文化建设相结合的逻辑必然。要积极培育绿色文化,让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文化支撑,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把绿色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鲜明底色,培育弘扬绿色生态文化,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加快形成全民生态文明自觉。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发挥绿色金融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生产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文以载道,这个“道”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最新成果中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指出并深刻阐述的新质生产力。以文化“人”,这个“人”就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新质生产力中的新型劳动者这一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过程中,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文”,就是与之相契合、相适应、相匹配、相融洽的创新文化、质量文化、先进文化和绿色文化。由此观之,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和营造与新质生产力相符的文化环境,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硬”动能。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4年度一般项目(GD24CXY07)阶段性成果]

        郑超华: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广东省委党校研究基地研究员,冼艳梅  李稼惠:广东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第25期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