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运 敬鸣柯: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社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推进社会工作领域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推动社会工作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进一步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治理根基,开辟了“中国之治”的新气象。近期,中央首次召开社会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刻把握“两个事关”、把准“三个重点”、把牢“三个方面”。
把握“两个事关”,提高政治站位
一方面,社会工作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持续夯实社会基础,是我们党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的重要保障,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重要方面。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建强基层组织、坚持统一战线、开展武装斗争,凝聚起民族独立解放的磅礴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坚持严明纪律,确保思想、意志和行动的高度统一,站稳人民立场,维护群众利益,聚合起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非凡能量;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不断提高党统揽全局和协调各方的引领质量。当前,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扎实推进社会工作,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胜势,有利于坚守党的初心使命,有利于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有利于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
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应当而且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面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大量涌现,面对网络社会交往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面对社会群体多元化、社会思潮多样化、社会问题复杂化、社会风险显性化等挑战,社会工作在扩大社会参与、协调社会利益、防范社会风险、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是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健全社会高效有序参与机制、促进社会领域各类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扎实推进社会工作,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有利于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把准“三个重点”,明确工作方位
一是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随着以信息网络平台为载体的新型劳动形态、产业形态、经济形态和社会交往形态的迅猛发展,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是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强“三新”党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探索加强“三新”党建有效路径。必须坚持“统得起”,进一步健全“三新”党建领导体制,理顺条块部门党建职责、科学明确属地管理责任,完善行业管理和业务监管,创新产业链党建、区域化党建、网格化党建等机制。必须坚持“管得巧”,突出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健全动态摸查机制,掌握党建信息底数,创新功能型党组织建设。必须坚持“用得好”,强化线上“云联系”、突出服务暖人心,激发社会责任感,实现价值引导、服务供给和作用发挥的交互赋能。
二是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随着社会人口结构、职业结构、服务结构和城乡结构的变化,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是夯实党长期执政的基层基础的重点。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治理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创新。必须坚持党建引领,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重点,以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能力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必须坚持精简效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向基层放权赋能,减轻基层负担,精准推进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党建工作,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必须坚持共建共享,深化推动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三是抓好凝聚服务群众工作。伴随着经济社会运行过程出现一些新情况,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所增多,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准确了解群众所忧所盼,是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强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资源下沉、扩大基础服务供给、完善便民利民服务,以小切口持续破难题、惠民生、促发展。必须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落实“四下基层”制度,聚焦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推进民意反映渠道一体化平台、群众诉求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必须坚持弘扬主流价值、激活社会协同、促进公众参与、发展志愿服务,推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把牢“三个方面”,增强能力段位
一是把牢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发展脉搏。坚持党的创新理论科学指引。要深化理论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重要论述精神,在制度设计、政策规划和任务部署中坚持好党的社会工作的价值导向和发展目标。要内化理论方法,进一步把握党的社会工作的客观规律,把握事物本质、把握发展趋势、把握政策尺度,增强做好党的社会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主动性,增强解决新形势下复杂社会问题的针对性、创造性和实效性。要转化理论认识,在普遍性与特殊性、全局性与局部性、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中,构建党的社会工作的整体框架、基本任务、重点领域和实践标准。
二是把牢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坚持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社会工作部门统筹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分工明确、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覆盖城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工作体系。要优化资源调配机制,加大对农村地区、偏远地区、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确保社会工作领域资金优先安排、资源合理配置。要推动信息网络技术与社会工作深度融合,构建数据共享和服务联动的智慧平台,实现服务对象精准定位、资源供需高效对接。
三是把牢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效能。坚持抓紧抓深抓细,层层压实责任。要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程,根据中央部署,结合本地实际,强化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双向赋能,统筹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阶段性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要点,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确保社会工作与经济建设、文化发展、民生保障各领域有机结合。要加强监督检查,完善考核评价,将社会工作成效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并强化结果运用。要完善社会工作内涵传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推广典型经验,梳理、总结、发布典型案例,以点带面推动各地社会工作水平整体提升,提升社会工作知晓度、认可度和影响力,激发全社会参与积极性。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4年度特别委托重点项目(GD24WTC02-11、GD24WTC02-14)阶段性成果]
作者分别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科研处处长、教授,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