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校声音

胡 霞 张伊乐: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强劲引擎

时间:2024-06-17 09:29:13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要素的载体。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形成过程,既是经济动能的结构性调整过程,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形成过程。新质生产力能够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力支撑和强大引擎。

  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跃升,新质生产力是关键力量

  我国已基本形成规模大、品种多、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但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仍存在产业发展低端锁定、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数实融合不充分不平衡等“断点”“堵点”。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外向型经济特点显著,外贸依存度较高,经济活力充沛的同时,存在加工贸易层次偏低的问题,这阻碍了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新质生产力能够助力广东突破价值链低端锁定和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提升国际竞争优势,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助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突破产业发展中的桎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动产业体系向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方向发展,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建设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应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三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挥广东市场规模巨大、产业体系完备、创新创造活跃等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破解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

  借助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基础

  传统产业是指那些满足传统需求的产业,绝不是停留于传统技术基础上的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绝不等同将一些需要改造升级的产业当作所谓的“低端产业”简单退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

  广东传统产业种类多、体量大、市场广、产值高,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制造业当家的基本盘。同时广东数据要素市场活跃,数据交易市场发展迅猛。从广东实践来看,要借助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一是深化思想认识,坚持创新融合。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防止将培育新质生产力与发展传统产业割裂开来甚至全面对立的错误思想和实际做法,应依托广东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将创新型产业和传统产业当作一个整体来推进,寻求二者的协同发展。二是整合数据要素,做到数实融合。应重视数据要素、数据经济,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广泛赋能传统产业,做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在产业基础上进行数字赋能、绿色转型,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三是狠抓转型升级、优化产业链布局。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从而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推动广东制造业克服短板,占据主导优势,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基于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激活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动能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优等特点,是培育增长新动能、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领域。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广东聚力推动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智能机器人产业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引领型、市场主导型“链主”企业。基于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增倍,可有效激活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动能。一是巩固原有产业发展优势,实现重点领域与关键技术突破。广东高端装备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民用航空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应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以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为切入点,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提升相关领域的全产业链竞争力。二是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支持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对资源要素、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的有效组合,积极探索重点行业的融合发展路径,以融合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促进产业向高端化发展,这是培育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三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汇聚创新资源并高效利用。应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选择适宜的集群发展路径,通过集群效应促进企业间的协同发展和技术交流,促进更多创新资源汇聚,高效利用创新要素,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进产业集群的持续创新和健康发展。

  依托新质生产力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抓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胜负手”

  未来产业目前虽处于萌芽期或产业化初期,但对经济社会起全局性引领性作用,随着技术的成熟与扩散,其在未来的某个时期会成为对经济有较强支撑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广东具有坚实的产业科技创新基础及创新优势,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广东应把握机遇,大力推进原创性、颠覆性、前沿性技术攻关,面向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重点方向,围绕制造业主战场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赢得战略必争领域的胜利。一是深耕前沿领域,助力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发展。应以鹏城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实验室,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为抓手,在虚拟现实、量子信息、类脑智能、基因技术、深海空天等未来产业的核心领域建立基础研究项目。二是集聚创新要素,打造创新策源地。加快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吸引和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增加创新投入,扩大科技人员队伍,激发企业研发活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肥沃土壤。三是政产学研协同发力,金融助力良性循环。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达到跨领域、跨行业的协同创新,促进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间的紧密合作,形成创新合力,同时利用金融工具和政策,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研究基地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2024年6月16日第A05版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