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校声音

郭惠武:“建链”聚力,“链”出新兴产业新动能

时间:2024-06-13 10:55:35 来源:南方杂志社 【字体: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形成了与传统生产力差别巨大的新型生产力。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及着力方向。只有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从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抓住全球生产力变革的大趋势,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目前与国内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广东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还有待提高。2022年,作为新兴产业的主体部分,广东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2%,低于江苏10.8%和浙江11.5%的增速。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广东重要支柱产业以及众多新兴产业的支撑性行业,但2022年,该行业增加值增速仅为1.1%,低于规模以上工业1.6%的增速。如何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是当前广东面临的重要问题。

  202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这指明了“建链”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途径。新兴产业的特征是技术和产品还未定型、商业模式还未成熟、应用场景还不明确,大量企业处于初创期,地区相关要素资源以及产业环节也不齐备。因此,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一个“建链”的过程,即培育产业的关键环节,引入核心要素,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体系、要素支撑体系和产业发展环境。其目的是通过“建链”,不断提升新兴产业的要素集聚力、技术创新力和市场渗透力等产业发展能力,最终将新兴产业培育成支撑经济发展的骨干产业或支柱产业,形成新旧产业接力推进的局面。

  通过“建链”增强新兴产业的要素集聚力

  地区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基本途径就是形成企业不断成长和外部要素持续流入的专业化集聚效应。而集聚效应产生的关键就是要在本地构建起分工合理、竞争有序的新兴产业配套体系。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立基于生产过程的产业链技术体系,即形成本地较为完整的生产环节及要素体系。地区通过引导关键产业链环节和关键企业的先行进驻,吸引其他相关企业在本地投资,围绕核心产品衍生出配套产业环节,形成一批技术能力较强的专业化供应商,逐步构建起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体系,由此降低中间产品运输成本、企业间信息传递成本以及产业创新创业门槛,并扩大区域公共品牌的影响力,进而促进本地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张,结构持续升级。目前广东区块链与量子信息、智能机器人、前沿新材料、激光与增材制造、精密仪器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还比较小,产业链还不完善,生物医药产业与长三角地区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需要加快关键产业环节的集聚和培育,实现跃增发展;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体系,但芯片制造这一关键环节发展还很不充分,还需深入实施“广东强芯”工程,突破新一代半导体技术,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的第三极,同时前瞻布局未来网络通信、光芯片、光计算、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等未来信息产业。

  另一方面是建立基于企业分工的产业链组织体系,即建立并优化不同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分工、合作关系。新兴产业“建链”也是企业组织关系建构的过程,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的企业根据各自的优势在不同的技术环节进行分工,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的纵向组织体系或企业实力相对均衡的横向组织体系。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大企业主导的组织体系逐步成为主流。大企业一般负责核心技术环节或终端产品的生产并连接大市场,以订单、共同投资、共同开发设计、共同生产等形式与中小供应商之间形成长期的、网络化的合作关系。大企业根据市场和技术的变化不断更新技术和拓展产品线的同时也会进一步外包非核心业务,并将掌握新技术的企业纳入自己的生产体系,这使得新兴产业的产业链组织体系不断扩展,要素集聚能力进一步提升。我省首先应鼓励华为、腾讯、美的、TCL、比亚迪等各个领域的龙头企业对接全球科技前沿,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其次,要支持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和“腰部企业”健康快速成长,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并形成一定数量的新“链主企业”,构建产业链组织体系的骨干;再次,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规范市场秩序,促进企业间充分竞争,通过竞争来优化企业组织体系。

  通过“建链”强化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力

  地区的新兴产业要持续进行创新,进而在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跟上或引领产业技术革新步伐,才能保持较快的成长速度。一方面,“建链”的过程有利于增强新兴产业的协同创新能力。当前产业技术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创新日益需要跨学科、跨技术的知识。在此情况下,企业单凭自身的能力进行技术突破并及时抓住商业机会的难度越来越大。只有快速搜寻到掌握新技术的企业,并与其进行合作,推进协同创新,才可加快研发速度,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并降低研发成本和研发风险。通过“建链”促进各环节、各类型专业化的企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集中,并强化企业间的联系纽带,有利于降低创新合作中的搜寻和沟通成本,提升企业间的信任程度。广东应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这一重点任务,高标准建设各类产业创新中心和平台,发展创新中介服务,为产业链协同创新提供平台、创造条件。同时,应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力度,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体系建设,解除企业合作创新的后顾之忧。

  另一方面,“建链”的过程也有助于提升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动态创新能力。新兴产业虽然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较早阶段,但也要考虑未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即要求本地的新兴产业在发展早期就逐步具备能够适应外部技术、市场等环境变化,及时改进技术和创造出新产品的能力。动态创新能力的关键,一是吸收新技术并调整商业模式的能力,二是实现行业之间融合迭代,进而开发新市场空间的能力。因此,提升地区行业动态创新能力需要促进企业重视研发,不懈地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同时也需要通过创造多样化的产业和技术环境以增加行业和技术之间碰撞的机会,即推进产业内外的“建链”过程。当前,数字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企业更好获取前沿技术和市场需求动态,使得产业形成长期技术优势。因此,广东应加快实施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工程,构建以“工业互联网+行业平台+专精特新企业群+产业数字金融”为核心的新制造生态系统,为新兴产业形成动态竞争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建链”提升新兴产业的市场渗透力

  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也是其不断拓展市场,替代旧有产品和技术的过程。但在发展初期,新兴产业的技术还不够稳定、产品标准还未形成、需求端的配套体系还不齐备,消费者普遍持观望态度,市场需求小,企业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规模经济,这进一步削弱了企业技术研发的动力,限制产品质量的提升,陷入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产业发展缓慢。要提高新兴产业的市场渗透力,在增强产业创新能力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并提升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建链”完善靠近需求端的产业链条,降低消费者和应用者的使用成本,帮助消费者建立新的消费习惯。

  需求端的产业链配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相关的基础设施,如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站、充电桩、换电站以及实现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的智能道路建设等。二是相关的服务商,如智能设备上的各类应用软件、适应新兴产品的维修和保养服务以及针对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中间投入品的检验、检测和认证服务等。广东应加快新兴产业相关基础设施规划的制定,并不失时机地进行建设布局,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也要注意新兴产业技术路线竞争导致主流产品变化带来的风险,即在原有产品被市场淘汰后,与其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可能会出现废弃闲置,造成浪费。因此,在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建设的节奏,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动趋势,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避免出现盲目蜂拥而上的局面;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实现基础设施的通用性或多功能性。此外,还需积极培育和引进新兴产业领域的配套服务商,并推动相关国际和国家标准化组织技术机构和对口单位落户广东,为供需两端提供质量和标准的认证等服务。

  作者系广东省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重大项目(定向委托)“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新突破研究”(GD23ZD05)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4年第11期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