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校声音

许德友 徐伟军:新质生产力呼唤新型生产关系

时间:2024-04-07 09:04:10 来源:南方杂志社 【字体: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新型生产关系来保障。作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在重塑着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层面的变化,必然要求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构建新型生产关系,适应并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型生产关系要适应、保障、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唯物史观的视角考察生产力,并且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相联系出发,将生产力及其发展水平视为决定生产关系变革和社会进步方向的基本力量。同时,生产关系亦能反作用于生产力,它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才能促进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必须要调整变革或调整原有生产关系,以适应已经发展变化了的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和要求,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生产力发展方式,必然意味着会催生新型生产关系。新型生产关系涉及新的劳动者、新的劳动资料(工具)、新的劳动对象、新的运作形态等多种要素,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普遍的嵌入性。新型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的矛盾运动过程,正改变和重塑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推动人类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新型生产关系是在原有制度设计基础上通过优化完善而形成的,它能够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和要求,并能保障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路径是,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改变不适应新动能释放的体制机制,增强发展和创新的内生动力。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五个规律性认识,其中一条就是:“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新质生产力要通过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营造更加宽松的创新创造环境,释放和激发每一个人、每一个市场主体、每一个组织机构的活力,社会有活力,发展才有动力,社会才更有生产力。反之,一个僵化的、封闭的经济社会环境,是无法造就出创新动力和新质生产力的。

  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构建适应、保障、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要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守正创新。领导体制层面,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核心问题层面,要处理好新质生产力领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有效的市场”,也有“有为的政府”。价值属性层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立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方式层面,要坚持系统联动,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持续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当前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一是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尚存在不匹配、不适应的环节和领域。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科技创新是创新的核心和关键,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创新离不开高水平的教育体制和人才体制。基于历史经验形成的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需求,教育的内容、人才的专业素养滞后于新产业、新动能、新业态的发展所需。例如,不少高校人才培养存在“工科研究理科化”的现象,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存在“脱钩断链”的情形。与此同时,相比过去跟跑式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当前我国急切需要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创新,而在基础“根技术”研究领域,我国尚有很多短板。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二是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品化、产业化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只有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的产品、产业和产业链上,创新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实现,否则,科技创新的成果相当于“半途而废”。从科研论文发表和发明专利申请的数量层面看,目前我国已经位于全球领先位置;但这其中的主要问题是,科技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率相对较低,科技创新链和产业创新链衔接度不足,甚至“相望难相见”。近些年来,实验室里的研究和生产车间里的应用“两张皮”现象有所改进,科研成果转化率大幅提升,但距离“企业自身直接研发形成成果转化、院校和企业形成研发共同体”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优化科技创新成果的供需对接机制,确保“研究有所用”“所需有研究”“供需皆有所得”,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创新,以产业发展需求拉动科技创新,进而形成科技和产业互促互进、协同发展。

  三是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还不够完备和完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壮大,源自各类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但要把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释放出来、激发出来,需要必要的市场制度作为保障和支撑。例如,技术发明或产品创新,就需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这样创新者才能获得激励;市场准入壁垒要尽量少而简,以允许更多的市场竞争者进入,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才能发挥作用,质优者才能脱颖而出;各类市场主体,不论是大型的、中型的,还是小微的,不论是国有的、民营的,还是外资的,都应该在负面清单外获得公平竞争机会;生产要素能够在国内统一大市场下的各地区、各领域顺畅流动;等等。相比上述要求,相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还有一些不完备、不完善之处,需要通过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予以调整、补足和优化。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

  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新质生产力产生的首要条件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特点是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制度支撑是教育体制和人才体制。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授权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根据科技和产业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既要创造更多的平台和机会,更要打通人才价值实现的通道,让各类人才在研究探索创新时拥有足够舞台,在成果转移转化中获得应有收益。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多元投入机制,营造有利于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共同开展研发创新的环境。

  二是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增强市场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动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从经费投入到效益产出,最终实现市场价值,从而形成投入—产出的逻辑闭环,才可持续。创新成果的转化过程就是产业应用过程,此过程只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作为主角才能完成。要全力支持企业做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主导者,推动创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政产学研协同发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锻造“撒手锏”技术,研发更多“根技术”。研究出台扶持政策鼓励企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赋能企业生产经营模式整体提升,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未来产业孕育孵化。

  三是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激发市场活力。新质生产力的成长壮大,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是最基本的生长环境。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独特优势,为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提供了试验场,但要将其转化为真正的竞争优势,必须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呵护和保障新质生产力健康成长。要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为企业创新多条技术路线竞争成长提供市场容量。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让最优质的生产要素流向最具创新能力的市场主体。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稳定创新者的未来预期。持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为新质生产力领域市场主体发展提供一流营商环境。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逻辑结构研究”(19BJL007)阶段性成果]

       许德友(广东省委党校教务处处长、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徐伟军(广东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4年第6期)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