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校声音

郑超华 冼艳梅: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实践要求

时间:2024-03-04 14:47:11 来源:南方杂志社 【字体:

  “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原创性贡献之一,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具有标识性、里程碑式意义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迈上新征程,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实践要求,有助于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巩固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是我们自己的,不是从哪里克隆来的,也不是亦步亦趋效仿别人的。无论我们吸收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最后都要本土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为我们正确认识党在推进“第二个结合”中的领导地位和重要作用,进一步坚持和巩固文化主体性提供了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者相结合的过程,需要强有力的主体来领导和推进,中国共产党就是两者相结合的主心骨,为两者相结合提供了根本保障。

  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国家、地区、群体的多元文化在中华大地上互相交流交融,同时也进行着不同程度的碰撞与交锋。在这种情势下,中国共产党对本民族所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清醒和透彻的认识。“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性的外部表现。一百多年来,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第二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曾经辉煌灿烂、惊艳世界但近代以来饱受“蒙尘”的中华文明重新绽放光彩,中华民族更加增强了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性也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牢正确方向

  毛泽东曾经说过:“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辉煌胜利的科学真理,是指导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目标的理论指南。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重新审视中华传统文化,正确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把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正确方向,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

  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的根基何在?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其历史厚度和文明深度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和坚实根基。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持走自己的路,充分发掘和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汇聚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秉持开放包容,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开放包容是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中华文明得以发展壮大的基因密码。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世界也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世界文明的发展活力在于各种文明互相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文明所特有的开放包容品质为世界文明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中华文明自古因开放包容闻名于世,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给予了中华文明丰富的滋养,两者在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向世界贡献了独有而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中国智慧方案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无与伦比的重要贡献,为世界文明提供了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生动典范,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的胸襟气度,继续深化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切实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研判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和时代发展特点,与时俱进地改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为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而最大限度地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观、社会观、道德观等优秀因子。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其中积淀着中国人民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我们要立足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坚持“旧邦新命”,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紧跟时代步伐,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从而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新时代新征程,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又一重大历史责任。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推进“第二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以高度的历史文化自觉和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相得益彰、相互成就。

  

郑超华系广东省委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冼艳梅系广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4年度一般项目《“第二个结合”视阈下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传统文化根基研究》(批准号:GD24CXY07)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4年第3、4期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