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校声音

段华明:高质量发展丰富和深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

时间:2023-08-29 14:29:24 来源:南方杂志社 【字体: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殷殷嘱托“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可以说,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认识。

  从增长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

  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从世界范围看,经历了从增长发展观到综合发展观,再到可持续发展观的演变过程。

  二战结束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发展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与此相适应,将发展等同于经济甚至GDP增长的观点在各国政府、学者和企业家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时期在理论上出现了较有影响的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式、罗宾逊增长模式等。这些理论就其本身而言,都对加深经济增长的认识作出了贡献。然而,从实际情况看,增长发展观引导下进行“发展”的一些国家或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并不必然给多数人带来福利,80%以上的人依然处在低收入或贫困状态。这种发展观虽然对各国重视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繁荣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却会带来社会方面的发展严重滞后,出现了经济增长和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发展之间严重不平衡的局面,贫富两极分化、犯罪率上升、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成为普遍现象,社会矛盾积累和加剧,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从而暴露了这种发展理论的严重缺陷。

  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全面进步,一些国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即经济有了较快增长,但普通民众并没有从中得到应有的实惠,反而带来分配不公、失业率上升、腐败严重等社会问题,有的甚至引发政治动荡,长期停滞或徘徊不前导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或“拉美陷阱”,无法真正实现发展转型和现代化。这种情况促使人们对发展概念的反思和含义的转变,开始重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综合发展观应运而生。这种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以民族、历史、环境、资源等自身内在条件为基础的,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科技水平、文化观念、社会转型、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多种因素在内的综合发展过程。最主要的思路有两种:一是倡导从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对发展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导致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的出现,如莫里斯等人提出“物质生活质量指数”、埃斯特思提出“社会进步指数”、联合国开发署提出“人类发展指数”、美国卫生组织提出“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加权社会福利指数”,以及绿色GDP等各种修正性的GDP指标等。二是倡导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作为发展的战略目标。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发展报告得出结论:“需要使社会改变方向,向均衡的目标前进,而不是增长。”综合发展观既体现在对拉美发展受挫教训的总结中,也反映在对东亚崛起原因的分析中,这些总结和分析不再单纯考虑经济因素,而是肯定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人口膨胀、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当时发生的石油危机对传统发展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国际社会对环境与社会发展问题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1987年,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首次在文件中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从起初只重视资源和生态问题,扩展到社会制度乃至文化层面。1994年联合国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通过《行动纲领》,指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中心价值取向,以人的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发展基础,以人与自然统一为核心的发展观,它使人们不仅重视人类自身,还关注支撑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和环境的状况。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和推进中国发展的宏阔实践中,借鉴世界各国和总结本国的经验教训,其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与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的守正创新。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着高度清醒的认识,开创性地探索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问题,提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奠定了中国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推动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体现发展要旨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辟了以发展为鲜明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发展提升到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高度,确定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方针,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明确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目标;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和内涵,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构成一个完整的新的发展理念体系。新发展理念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成为具有高度战略性、纲领性和引领性的治本方略。新发展理念是党的发展理论的综合创新,审视世界范围的现代化过程和经验教训,梳理我们党领导推进中国发展的实践历程和思想认识,科学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本质要求,以创新性、深刻性和系统性深化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经验集成和思想结晶。

  高质量发展标示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本体现,标示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党的二十大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表明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进步。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高质量发展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其具有透辟的现实解释力,成为针对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挑战提出来的战略指引,聚焦改革发展焦点难点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方向行稳致远。

  高质量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重视量的发展,更解决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度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牢固树立并切实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衡量和检验发展实践。

  高质量发展是回应新时代新阶段新格局重大变化的中国解答,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补齐发展短板,厚植发展优势,超越发展悖论,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认识,为最终消除发展理论与发展实践之间的矛盾创造了条件,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当代实践形态。

  

[本文系广东省社科规划2023年度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专项“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研究”(GD23XZZC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3年第17期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