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先扬:探索县域振兴有效途径,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
县域振兴是新阶段广东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战场和战略支撑。当前县域经济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取决于是否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否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否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及是否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顺应中央要求与广东所需,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突出县域振兴,高水平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并出台《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地处粤东的汕尾陆丰市,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建设美丽圩镇、推进乡村振兴,正着力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
以多元外向推进县镇村联动发展
县镇村一体化发展强调了关联与联动效应,内部需要形成密切沟通与联系的双向开放经济空间,县域经济聚集与扩散是由开放性决定的,在县域内部的县城、镇和村之间及县域外部都存在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将更好地利用各类资源,达成协作与分工的合理化,提高发展的素质和经济效益。
在当前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要求下,广东县域不仅要更好地对接国内,也要更好地融入全球,不断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新阶段县域有必要立足于全球视角谋划和布局特色开放型产业空间,全面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更深度地拓展国际市场空间。
面向新阶段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广东县域投资和营商环境,提升全域市场一体化水平,要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加快构建广东县域更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共创跨区域合作新优势。
以集聚集约提升县镇村资源有效利用水平
县域资源配置效率反映了县域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但广东部分县域经济或产业的发展因受到外部与内部发展条件的限制难以获取人才、物质、资金、技术、信息等经济要素,往往在产业的规模集聚效益和关联效益较弱。新阶段广东县域经济的发展动力源来自内外的生产、供给和消费的需要,需要各类平台建设来争取更多的要素快速且大规模吸引与集聚,带动一些新兴产业机构与创新产业发展,实现高效地使用、高效配置县域土地、产业、人力、资金等战略资源。
这方面,广东也有一些县域在实践探索。例如陆丰市,2022年,陆丰先后获得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等“国字号”头衔,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一个曾经经济欠发达、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人口大县,陆丰凭什么能做示范?陆丰就是强调了产业支撑,瞄定“粤东蓝色崛起示范区”发展定位,打好“海洋、海岸、海港”特色牌,逐步完善海洋发展规划,持续优化海洋产业布局,突出做好“海上能源、海工制造、海洋牧场、滨海旅游、渔港码头”五篇文章,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事实上,广东县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也要构建超越县域及产业本身的产业生态与配套体系。党的二十大提出制造业要走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在县域园区建设制造业就需要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式发展,引入数字经济机构参与县域传统产业链条升级,在县域设立数字化转型工作为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升级提供指导与支持。要利用国内外产业变革与发展以及广东产业空间的优化与重组,突出产业链条纵向与横向联系,在空间供给上整合与整理低效或闲置生产用地,以工业红线为突破口,以专业产业用地机构或公司联合开展提质扩容增效工作,包括工业上楼、国资平台并购或租管闲置用地或厂房,共同盘活园区空间与资源,从而提升产业用地价值。
要在园区空间效率上更加注重集约高效,在土地的综合利用上下足功夫,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园区带动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局面。新阶段广东县域农业发展迫切需要规模化、连片化与标准化生产,针对农用地,需要引入或结合农业科研院所与带头人参与开发,以现有的本地品牌或新的产业模式,将县域农用地以租金、务工收入与分红等手段集中更大规模的农用地或农业资源。重点是采取企业化运营规模化、智能化、品牌化、现代化农业空间(如农业基地、农业设施、标准农业工厂或智能农场建设等),更好地增强农业产业发展综合效益以及农业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县域涉农经济整体稳健发展。
以内外联系带动县镇村各类网络协同发展
通常县域的物质性网络(内外交通、信息网络等)和非物质性网络(要素流动网络、生产网络等)总体上存在结构性不足。广东县域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还是比较薄弱,特别是县域内部交通连接还有待加强,基本上以县域为中心的放射状居多,各城镇之间互联互通程度低,也缺乏密切联系。加上县域各项专项规划衔接不够,布局不合理也较为突出。随着县域城镇空间发展,人口与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大部分的县域还没有建立更加稳定、更安全的能源和水供应体系。
县域振兴势必会给县镇村同步带来活力,县镇村一体化发展需要基于城镇、市场、产业、资源、交通和空间的多元协同下才可以实现。要让都市圈成为带动县域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都市圈框架上的功能定位,形成多层次、多节点的多元联系网络发展体系,相互联系与作用,形成县域经济的增长轴带。同时要加强广东县域复合型县城枢纽建设,针对各县城枢纽间建立便捷立体通道,形成广东县域枢纽经济体系。
此外,由于广东沿海县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程度比一般的内陆县域要高得多,规划建设沿海高铁将沿海县域临港地区海港及其轨道交通组合作为区域性的快速交通平台,可加大对外服务的范围和能力,并借助新兴产业项目布局与建设,快速形成增长极,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以差别互动推动县镇村弹性平衡发展
县域空间体系由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及经济网络(市场网络、交通网络、信息网络)构成,县域经济中心离不开县城的集约高效发展,以县域为核心加快建设城市功能,有助于县城实现功能、形态与品质融合建设,成为带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源。
当前广东县域本身内部存在空间发展的差异性与开发空间的失衡,一方面县城及周边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度低、县城用地建设碎片化、未形成强大核极地区、县域发展规模较小、基础配套设施相对薄弱;另一方面,县域其他城镇公共配套设施规模小、增长动力不足、品质不高等现实问题也大量存在。新阶段广东需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培育城镇新增长空间,形成依托县城、中心镇、行政村的网络联结来促进县域内部各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人员流的合理流动,形成若干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实力派城镇,更好地集聚本地与外地人口及产业。
如何才能更好地集聚本地与外地人口及产业,要因地制宜。比如说陆丰市就精心打造了以“一带一特色”“一带一主题”为主要内容的6条乡村振兴示范带,辐射带动了县、镇、村大量人口,形成镇镇有带、带带相连、串带成环的发展格局。尤其是其将乡村振兴与红色旅游、蓝色海洋产业的融合推进,带动乡村旅游、休闲采摘、民宿农家乐等农村经济新业态,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建设美丽圩镇、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城乡融合,带动了全域乡村面貌的提升以及产业链的延长,有效巩固了乡村振兴效果。
党的二十大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本身就是希望在空间上全覆盖全方位兼顾发展的不同条件与诉求,探索差异化的发展路子,支撑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广东县域需要从上层次市域全域统筹并根据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指向,结合各镇街功能定位、发展要求与发展水平,适时调整行政区划,确立基于主体功能类别的差异化互补型城镇发展重点,并匹配相适应的绩效评价体系。同时,要通过县域高质量发展角度不断评价识别并集中力量建设包括县城中心区、产业园区、专业镇、中心镇、特色产业区等动力源泉,形成县域经济的内生动力与活力。
以配套优化增强县镇村人居环境品质
县域所属县城、镇区和行政村的优质生活圈打造就是要创造更适宜的人居环境,而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吸引产业与人才进入的重要前置条件。由于广东县域人居空间总体上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缺少相应的服务配套及持续稳定的消费,包括县城及城镇在内的居民还无法获得良好的生态休闲空间、较为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
特别是广东沿海县域的海岸带开发利用、湿地围垦建设等人为干扰,使自然湿地急剧减少,湿地功能和效益不断下降。加上县域水资源过度开发,也带来了水环境污染问题,跨界型和复合型水污染问题凸显。新阶段广东县域需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高度转变生产方式,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起来。
广东县域高质量发展始终离不开中高端人才,出于对不同层次的人才的差别化政策、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发展的平台与空间,还需要对不同人才提供多样且优质的公共政策和服务体系,包括教育、医疗救治、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
比如说,陆丰市在全省首创推出的“乡村文化集市”品牌,就是通过引入集市概念,深度挖掘陆丰文化元素,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实现乡风文明、文旅融合一体发展。通过转变人们的观念,拓宽市场渠道,反哺了该地区的农产品附加值,使其价值不断提升。
以县镇村全面推动绿美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产业与人才进入做足环境文章,可以将现实的环境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面向未来,要以创新生态、生产与生活三位一体发展模式,不断完善县镇村的公园体系建设,要依托县域现有的生态脉络体系渗透于全域空间,以高品质绿美宜居宜业宜游空间体系吸引和聚合县域发展资源。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3年增刊《县域高质量发展样本观察 从后进到领跑——广东乡村振兴的陆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