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院)部门 > 经济学教研部 > 文化生活

[文章] 读书的情怀和感悟

时间:2015-12-31 20:44:30 来源:本网原创稿 【字体:

黄灼明

   我从上学开始逐步养成了读书、看报的习惯,后来就成了一种惯性和乐趣。在几十年的读书实践中,我深感书是最好的精神粮食。因为它对人可以做到“四给”,即给人开启智慧;给人树立榜样;给人带来愉悦;还给人带来与时俱进的知识和动力。1998年底退休至今,我一直延续了这一惯性,读书成了退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回顾几十年来,书的情怀,始终留存。至于读书的感悟,主要有如下三点:

       1、读书要持之有恒,养成习惯。

       1998年退休后,我每年的生活安排都有一个小计划,其中重要内容之一便是读书(既有专业性的又有文化性的)。大家知道,我的主要代表著作《综观经济学研究》(2006年)和《黄灼明文选》(2010年)都是退休以后完成的。为了写好《综观经济学研究》一书,我先后阅读了100多本有关的书(在书的尾页上列出的主要参考文献是80种),此书最后于2005年在北大图书馆定稿。该书面世后,在我国学界获得较好的评价,2009年12月荣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类首届优秀学术著作类一等奖”。

       2、借书读比买书读更有效率。

       书的来源无非是两个,一是买,一是借(图书馆或他人)。我在学校学习期间以借书为主,在几十年工作期间以买书为主,退休之后又以借书为主。在买书读和借书读两者的读书效率相比较,我感到借书读的效率往往更高。究其原因是因为借来的书,使你做到“三个更要”,即更要抓紧时间读,更要认真去读好,更要动用笔头读(做笔记或卡片)。回想起来,当年在北大经济系学习五年(1955-1960年),基本上靠助学金维持生活,每个月15.5元(其中伙食费12.5元,零用钱3元)。《资本论》是经济学科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一套好几本,我买不起,只好借读五年。借读后便抓紧时间认真读,除做笔记外,还做了上万张的读书卡片,这就为我工作后从事《资本论》教学和研究打下了扎实的良好基础。退休以后,我在写作《综观经济学研究》一书所阅读的有关参考书,其中有30多本是借读的。我对借读的专业书,一向都比较认真去读,认真做笔记或卡片,收到比买读的书更好的读书效果。

       3、要读新书,从中不断吸取与时俱进的知识和动力。

       我是从事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型园丁。为了不断地给学员带来新的信息,为了不断地开拓自身的研究领域,必须要及时阅读国内外出版的新书,及时给自己头脑充电,以便获得与时俱进的知识和动力。退休以后,我研究的重点方向定位在综观经济理论方面。在《综观经济学研究》一书撰写过程中,大量阅读了当时的新书和文献,如路甬祥主编的《21世纪中国面临的12大挑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编写的《200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和《2004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刘培哲等著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21世纪议程》、李京文主编的《21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英]伊恩·莫法特著的《可持续发展》、郭强编著的《节约型社会》、曲格平著的《环境与资源法律读本》等等。近年来,为了掌握国内外学界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创新理论动态,我先后阅读了《世界是平的》、《世界是弯的》、《世界是新的》、《世界又热又平又挤》、《世界是平的吗?》、《世界不平坦》、《世界是椭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网络经济学》、《财富论》、《21世纪资本论》、《零边际成本社会》等。从自己最近所读书的内容看,我认为在经济社会理论创新方面,有三本书很值得一读,即美国杰里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和《零边际成本社会》,法国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

       在自己园丁人生的历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3个人,即北大的马寅初老校长、陈岱孙老主任以及著名经济学家卓炯。从他们的言行中,从他们的著作中,使我感悟到学者之道的基础在于德。一个优秀的学者应该具备“五有品格”,即有求真的目标(人生价值取向),有严谨的态度(科学治学之道);有独自的思想(新理念新成果);有独立的人格(坚持真理品质);有开明的品性(民主大度风范)。我一直把这“五有品格”作为自己一生的努力方向。

       (原载广东省委党校《离退休情况交流》2015年第4辑)

.

图片说明

    黄灼明教授在校院离退休人员服务处和校院老教授协会举行的“读书·万里行——大家谈”活动中谈读书体会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