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院)部门 > 经济学教研部 > 部门历史

我在党校的半个世纪

时间:2010-09-30 17:02:15 来源:本网原创稿 【字体:

尹华英 

       2010年是广东省委党校建校60周年,也是我在党校工作了半个世纪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翻开印满着记忆符号的老照片,不由感慨万千。

温故1955

  我是1955年考入中共中央第六中级党校(广东省委党校前身)第一期理论学习班的,毕业后留校,当了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这是组织上分配给我的岗位。初为人师,我感觉自己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年轻人,内心既自豪又忐忑不安。

  我喜欢成为一名党校教员,但知道仅仅喜欢是不够的,要在这个岗位上站得稳和久,就必须虚心学习,充实自己。

  党校对我们这些新同志,有着春天般的温暖,扶持和培养我们尽早地成长。所以组织送我考入了中央高级党校师资部学习,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党建,还有当时中央规定的五门功课,并专攻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后,我就回到省委党校,分配给我的具体岗位是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研究员。

 我在党校的工作岗位,风风雨雨走过来,55年来,始终和党校在一起,从没有离开过。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党校停办时,离开过很短的一段时间,但却始终把党校看作是我的根、我的家,可以让我安身立命和安心立命的事业。

卓炯主任,照亮心灵的明灯

  20世纪60年代,卓炯主任是我们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的领导,我在党校人生中,能与这位经济学大师共事,聆听教诲,教研室的同志们大家都感到非常荣幸。

  我初进党校的时候,这里的条件是比较艰苦的。我们的教研室,就在现在的旧大门旁边,一栋陈旧的楼房,马路外面的嘈杂声,直接影响我们开会、办公和备课,同志们都为这种干扰而烦恼,包括我在内的年轻同志,更是受此折磨而满腹牢骚。卓炯主任却给大家鼓劲:“要坚强点,学会随遇而安,要做环境的主人,不要做环境的奴隶。”

  这是一句终生受益的话,这么多年,我一直没忘。至今,我也养成了面对恶劣环境时的良好心态,做到荣辱不惊,照样读书、思考和搞科研工作。

  卓炯主任的品学,使我们年轻教师和学员受益不少。例如卓炯主任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研究,独树一帜,是我们的理论专家和精神导师,也让我们在这座“高山”的目标下努力地去攀登。

  卓炯主任领导的教研室,是人数最多的,“人气”非常旺。全体同志团结互助,友爱和谐,学习研究、钻研经典著作的风气比较浓厚。我们对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课,就必须先把马克思主义的商品理论吃透,找到商品理论的源头,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才能把课讲得有深度,讲到点子上,经典著作粗读后再要精读,才能悟出所以然来,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后来省委调派我们下到农村搞“整风整社”运动,卓炯主任带领教研室的老师去仙人庙公社,我被派到石足下大队任工作队的指导员,我们吃在农家,住在农家,与农民兄弟“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卓炯同志年岁较大,也照样“三同”,群众反映很好。

  卓炯主任的商品经济理论研究观点,对中国理论界来说,影响力是比较大的,当时这种“特立独行”的言论,却受到多次的批判。他也不得不违心作检查,但是我们心里都有杆秤。

  卓炯说:“1958年,我们各个方面都冒进了一些……分配方式要看生产,看思想,不要勉强,半供给制和高级社分配制度都是按劳分配。到底哪一种对生产发展有利?当前我赞成高级社的办法分配。”

  ……

  卓炯的“黑材料”非常厚,如今他的“黑材料”放在了广东省档案馆里。其实从另一种角度来理解,这也是我们最光辉的时刻。他是我们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的骄傲。

  我家的宿舍就在教研室右边的一列小平房里。有一次,半夜下起了大雨,雷电交加,党校旧大门涨水了,我睡的床只差二、三寸就要被淹没了。校里给我配的书柜浸水了,我节衣缩食买的马列书籍已泡在污泥水里,非常心痛。只好等太阳出来,一页页用清水洗净晒干,可书籍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卓炯时代的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条件比较艰苦。但条件艰苦不算什么,真正磨练人的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在校大门口帮学员搬行李

  五六十年代,来党校学习的学员,都是要自带行李和日常生活用品。

  学员报到的头几天,由各教研室的老师们轮流坐在大门口,接待学员,帮他们搬行李到预先编好的宿舍床位。我们教研室的张源同志告诉我,他还为这事学会了骑三轮车,因为这件事,教员和学员就在报到的几天里认识了。人与人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还可以拉拉家常,问寒问暖,消除隔阂,很朴素,也很有浓郁的人情味,这也是党校当时的校风。

  党校学员是全省地、市、县级的领导干部,他们的生活阅历多,对待各种事物,经验丰富。所以党校的教学工作,有它的特点,必须先做学生,后上讲台。我经历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有体会。

  当初因为自己比较年轻,面对比自己年长的学员,心里有点发慌。慢慢地在工作中锻炼,党校接触学员的校风,也让我有了自信。我经常和他们讨教,自己作一些综合分析,理论上也得到了提高。

 那时我们经常下支部、小组,参加学员的讨论,综合学员讨论中提出的问题,作问题解答或支部辅导,这样做很受学员的欢迎。自己不懂的东西或者尚待研究的问题,向学员讲清楚,实事求是。

在党校接受时代送给我的精神礼物

  “文革”时期,受极“左”路线影响,党校停办,教职员工全部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锻炼。

  我是第一批被分配到韶关地区商业局作秘书科工作的,那时想法单纯,沾沾自喜,干校的同志也投以羡慕的眼光。我想到商业局工作,正好是马克思原著《资本论》中论述的流通领域,可以获得感性知识,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在新的工作岗位觉得什么都新鲜,很亢奋。可是我常常梦回省委党校,回味着在大榕树下读书的情景,想念着我们政治经济教研室的同志们。是组织培养我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我的根还在那里。

  我渴望着“文革”风暴能早一点结束,这样我就有机会回到党校,重上我的讲台。

  这时国家的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就在韶关地区商业局要派我下乡工作之际,我接到了调回党校的通知,高兴极了。从此,又可以拥抱我热爱的岗位了。

  党校恢复招生后,我们的许多事业开始进入了发展轨道。

  1980年,我带了一个小组下乡搞调研,不幸遭遇车祸,腰椎压缩性骨折,顿时休克,卧床8个多月。不能走路,教学任务完不成,顿时感到“山穷水尽”,思想非常消沉,情绪悲观。

  我想到在最艰苦的时候,我们党校的许多教职员工,都到了“五·七干校”,在精神和肉体上都经受了锻炼,那时的条件比现在的苦,我们依然是坚持了下来。在“五·七干校”的磨练,成为我的人生一笔财富。我想共产党员应该有坚定的信仰,共产党人没有过不了的火焰山,我为什么就不能重上讲台?

  我下定决心,配合医生治疗,扶着拐杖锻炼。一步一泪,咬紧牙,我终于走到了“柳暗花明”的那一天。虽然留下了“不能蹲下,弯腰就痛”的后患,但我毕竟还可以走路了。组织上对我也很照顾,分配我搞了一段函授工作,然后我就离休了。

  我受伤后的精神恢复,得益于我在“五·七干校”的磨练。对于“文革”的历史评说,我们党已经作出了很公正的评价。对于我个人来说,对于党校许多有着学科专业、正是干事业的老师们来说,大好时光都被“五·七干校”给耽误了,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被白白浪费掉了。

 个人的损失,相对于国家的劫难,又算得了什么?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五·七干校”让我变得坚强,思想并没有被荒废。多年以后,我把这段经历看作是在党校收获的,时代赐予的一份特别的精神礼物。豁达地面对历史,人应该有这种心胸。

在党校过好晚年

       初进党校,我给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标是对的:在党校这个岗位上,就要联系实际学好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我长时间地考察社会主义经济运动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有哪些特征,他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如何?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自己过去的一些观点,不断地否定肯定,肯定否定。在党校教学岗位上,积累了不少的素材和卡片,读书笔记、学习心得、调查总结、讲稿等,不过,很多的素材都在“文革”中散失了。现在,身体和年龄所限,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积累了,不过,我的思想并没有退席,这可能就是长期在党校工作养成的思考习惯。

       晚年夕阳红中的我,站在大榕树和古亭旁,对党校事业的蓬勃发展由衷的高兴,也感慨万千。我对自己说,要过好晚年,爱惜分秒时光,与时俱进,认真学习,牢记共产党员的责任与义务,让心灵不长一根白发。

       我今年已是81岁了,是个热情不减的“80”后,经历过开国大典和党校建校初期的峥嵘岁月,对党校事业的热爱就如最初的年轻一样,“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是的,我们当初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对于未来,我们依然如故。年轻的心,没有老去。 

 

附:尹华英学习工作经历

  尹华英,1929年12月出生,江西省上饶县人。1947年考入中山大学教育系教育学专业,1950年3月从部队转业。1955年8月考入中共中央第六中级党校(广东省委党校前身)第一期理论班学习,1956年5月留校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研究员,1956年9月考入中共中央高级党校理论师资部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毕业后回省委党校,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教师,1989年离休。

       (原载广东省委党校《教研信息》2010年第9期


 



图片说明

 1949年,尹华英从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系教育学专业毕业。


   1955年,尹华英(二排右四)考入中共中央第六中级党校(广东省委党校前身)理论班学习。图为1956730日,中共中央第六中级党校第一期理论班粤西区学员的合影。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19569月,尹华英考入中共中央高级党校理论师资部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后回广东省委党校工作。这是尹华英1957年在北京登长城时的留影。

  

    1957年尹华英在中央党校学习,那一年的北海公园,让尹华英感觉非常美丽。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尹华英(右)在广东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工作,和卓炯(左)一起共事。

 

   在党校工作了55年,搞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尹华英感觉自己总有学不完的东西。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1990年,尹华英在党校老干联欢会上朗诵了自己写的诗歌《心吟》,以表达我对党校教育事业的热爱。

   

  尹华英已81岁,但心还未老,是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的“80”后。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